
请告诉你孩子:“输得起”比赢更重要
有学生经常跟我说,自己很焦灼,主要就是因为学习,来自父母,学校等多方面的压力。我也只能安慰说父母也是为了你好,毕竟学习是为了让你能有一个更好的将来。
这孩子挺懂事的,说懂得父母的付出,谢谢我的安慰,但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帮上任何忙,说这些无关痛痒的话,不知道能不能让她有一丝的慰藉,能否好好调整自己的情绪。
听着《童年》这首歌,我脑海里还能浮现出“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”的画面,现在的孩子长大后回忆起来,不知是否只有繁重的学业压力,做不完的作业,上不完的补习班,过早的成熟,失去了童年的快乐。
最近看到一则让人痛心的新闻:江苏10岁女童因成绩差,家中服药轻生,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别视频和374字的2页遗书。
“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,我可能不在世了,因为我学习不好,我死不是因为爸妈,也不是因为老师,是因为我自己……”
“我走了你们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,虽然爸爸妈妈打我骂我,但我知道都是为了我好。”
成绩不好就自杀,这是孩子“输不起”的表现。
如果让父母在“孩子不想活了”和“成绩不好”中二选一,相信所有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。
因为活着,就有希望,就是幸福。
与其在无法挽回的时候痛心疾首,不如尽早教会孩子积极、坦然地面对“输”。输得起,你就赢了。
看过《最强大脑》意大利男孩安德烈·拉托雷和中国男孩李云龙的对决战。
节目组要求两位孩子记忆51对新郎新娘的随机站队顺序,并用人偶模型把排位展示出来。
一开始,李云龙误以为自己摆放错误,在现场失声痛哭,嘴里一直念叨着:“我摆错了,可是我记对了呀!”
用现场评委的话来说:感觉他整个人被击溃了,什么都没有了。安德烈·拉托雷见李云龙的反映,忍不住也落了泪,主持人问起,他说:“我看他哭得这么伤心,也觉得很难过。”
成绩公布后,意识到自己是赢家的李云龙,情绪大反转,立马破涕为笑。
再看看意大利孩子:他大方地跑过来祝贺、拥抱李云龙。
事后,很多人评论李云龙“输不起”,大赞意大利男孩的豁达和淡定。
其实不仅李云龙,中国孩子现在普遍变得“输不起”。
白岩松曾说:“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,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” 。
但很多家长只求孩子赢,“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”,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:天价学区房、昂贵补习班、放弃工作陪读等……
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和炫耀资本,和孩子“一损俱损,一荣俱荣”。
孩子输不起,家长更输不起。
刘震云在他的书中写道:生活本没有输赢,但如果你一旦有了胜负心,那就便是输家。
赢未必可喜,输未必可悲,胜负并不重要,跌倒了站起来的姿态才最重要。
吴镇宇在《爸爸去哪儿》里的一句话感动无数观众,他说 “由于自己已经50多岁,孩子还小,一直怕有一天离孩子而去还没有教好孩子”。
父母不能永远守护在孩子身边,孩子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,父母唯一能做的,便是引导他们正确看待“输”:
1. 给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。
有的孩子输的时候大哭大闹,父母迁就孩子,刻意让孩子赢。而不知让孩子赢得了一时,赢不了一世。
英国心理治疗师尼克·卢克斯摩尔说:
“无休止地从失败的经历中保护孩子们对他们是有害无益的,当失败再次发生时,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羞耻、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。”
2. 培养孩子的豁达胸怀。
“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”的豁达的心胸是“输得起”的关键。
别再对你的孩子说:
“期末考试考不到多少,看我怎么收拾你!”
“你真窝囊 ,就知道哭,他抢你的,你不会和他抢啊!”
“上次还考了98分,这次怎么变成88分了……”
这样的引导,怎么可能让孩子“输得起”?
3. 在孩子面前学会输。
常说“没关系”:
“菜烧糊了,没关系,妈妈下次就知道怎么做了”
“打羽毛球输了,没关系,爸爸注重的是过程,还得到了锻炼……”
还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失败经历、解决办法等,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输不可怕,不站起来才可怕。
4. 不用模糊语言夸赞孩子。
很多家长总是把“孩子,你真棒”、“你真是聪明的孩子”挂在嘴边,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。
一旦孩子犯错被家长批评,“刚说我真棒,这会又说我真笨...”
所以父母夸孩子的时候要使用清晰的语言,评价具体的行为。让孩子分清父母只是对他的某一行为不满意,而不是对人。

愿每个孩子都有吴京这种“输得起”的自信,以及应对失败的积极态度。 愿每个孩子都能以阔达心态对待输赢,做一个能赢也能输的大气之人。